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施百俊談從理工學霸到文化創生的跨界之路
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施百俊談從理工學霸到文化創生的跨界之路
全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BA日前舉辦藝文大師講座,特別邀請國立屏東大學副校長施百俊,他以自嘲的「理工商管宅男」之姿,娓娓道來一段跨越理性與感性、從數字堆疊到文化創生的跨界之路。他不僅分享了自身生命中的轉捩點,更深度剖析臺灣表演藝術產業的內在矛盾,並試圖在其中,尋覓一條永續發展的「玩家」之道。
學霸的迷茫與生命的叩問:從康乃爾到技職校園
施百俊的學生時代,是屏東鄉里間人人稱道的「學霸」典範。保送高雄中學,大學聯考以全國前1%的頂尖成績考入臺灣大學電機系。然而,這段看似無懈可擊的履歷,卻是他口中「渾渾噩噩」的四年。直到生命驟變—父親的驟逝,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崩塌,才讓他從無憂無慮的生活中驚醒。帶著父親的撫卹金遠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碩士,那兩年成為他「人生非常重大的轉捩點」,促使他以從未有過的認真投入學術,並深刻體悟到「為自己奮鬥」的意義。
學成歸國,面對國內產業的現實落差,他最終選擇投身技職教育。他曾遇見一位在檳榔攤打工、靠自己賺學費的女學生,那位女孩單純的夢想—想要在交流道口開一間自己檳榔攤,讓像她一樣的弟弟妹妹能有機會讀書。此番話如同一盞燈,照亮了他投身教育的「初心」。從此,在看似偏遠的南臺灣,他以深厚的學術底蘊與人文關懷,扎根教育沃土。
創業的一勝九敗:從網路泡沫到武俠小說百萬得主
理工人骨子裡的實踐精神,驅使施百俊早早投入網路新創,早在Facebook問世前幾年,他便懷抱著建立「社群網站」的夢想。儘管最終因市場未熟和網路泡沫而鎩羽而歸,之後陸續的創業結局亦是失敗收場。這些挫敗卻讓他深刻領悟到「商業協作」與「管理」的複雜。
一個偶然的契機,施百俊踏入文學創作的領域。在溫世仁武俠小說大賽中,以理工人獨有的「差異化策略」—不寫金庸式的宏大中國風敘事,而是聚焦「臺灣英雄」,甚至融入臺語,最終抱回百萬首獎。他筆下的鄭芝龍,這位曾年收入等同當時大明朝與大日本國GDP總和的「世界史上最強大海盜王」,不僅是歷史的再詮釋,也開啟了他與臺灣藝文界的連結。
國境之南的藝文創生:從野臺戲到撼動數萬人的史詩鉅作
施百俊坦言,他最初對歌仔戲的印象,仍停留在「廟口野臺戲」;然而,直到當他的作品《俠貓》被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歌仔戲團明華園總團搬上舞臺時,這齣改編大戲,竟在2019年(疫情時期),成為全臺灣傳統戲曲的「開票冠軍」,影響百萬人。這段經歷,讓他看見「高端藝術通俗化」的巨大潛力。
此後,他將這份跨界的熱情深植屏東,從紀念六堆300年的戶外史詩劇《步月‧火燒》,該劇動員數萬人觀賞,場面壯觀、震撼人心;到結合在地文化、吸引藝人小嫻投身的音樂劇《唱吧! 唱吧!》;乃至由知名製作人王偉忠監製、強調在地素人與百工百業共創的沉浸式眷村舞臺劇《村子》,以及今年引發轟動、觸及228事件親身見證者故事的全臺語音樂劇《以愛相會》。施百俊與他的團隊,一步步點亮了國境之南的文化風景線。
藝文產業的深層困境:收入天花板與「玩家」的覺醒
「表演藝術的收入有明確天花板,但支出卻是無上限的。」施百俊在這些光鮮亮麗的創生實踐背後,對表演藝術產業的「商業模式」有著深刻的憂慮。他坦言,製作一齣戲耗時數月,動輒上百人投入,卻可能僅演出數小時。儘管邊際成本低,但每次新作的高昂固定成本,對屏東這樣的小型市場而言,是難以承受之重。
面對當代市場的高度碎片化,讓過往的行銷策略難以奏效。他以全球知名女團BLACKPINK為例,即便是頂級IP,在課堂上能完全認出所有成員的學生仍不到兩成,凸顯出「大眾市場」已不復存在。他認為,許多臺灣作品過度聚焦小眾議題,而非普世性題材(如愛情、犯罪、懸疑等),這與韓流以普世內容席捲全球的路徑形成鮮明對比。他反思,韓國文化輸出並非僅限於「大長今」式的傳統文化,而是不斷創新、擁抱普世價值。
面對這一切,他強調Live演出的「真實性」(authenticity)與「體驗」價值。如同人們寧願搶購江蕙演唱會門票,而非僅聽YouTube上的免費錄音,因為現場販賣的是無可取代的「經驗」。
定目劇的願景與熱情的驅動:成為生命中的「玩家」
為求產業永續,施百俊正積極推動「定目劇」模式。這意味著固定場館、固定劇目、常態性演出,如百老匯般。如此一來,佈景道具可重複使用,成本攤平;演員與製作人員可領月薪,將表演藝術轉化為「事業」,為藝術系畢業生提供穩定職涯。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藝文活動能結合旅宿、餐飲、交通,帶動地方整體觀光產業鏈。
施百俊總結,臺灣藝文產業的從業者必須進行一場深刻的「思維轉變」,從單純的內容創作者(被遊戲規則束縛的「被玩家」),升級為懂得運營整個商業生態系的「玩家」。這意味著不僅要思考作品的藝術性,更要洞察市場結構、設計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並主動整合跨界資源,才能在這場艱困的生存遊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