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法藍瓷陳立恆分享「真善美」經營哲學
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法藍瓷陳立恆分享「真善美」經營哲學
全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有人文的科技,才有身而為人的自由。」法藍瓷創辦人陳立恆日前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BA藝文大師講座上,以其逾三十年的創業與品牌經營經驗,深刻剖析其跨足精緻禮品與高科技產業的經營哲學與生命智慧。他認為,面對全球快速變遷的商業環境,企業與個人若能將人文藝術融入科技發展,方能創造長遠價值。
品牌與生命的共鳴:不忘「名字」的意義
「做人」與「做品牌」在陳立恆眼中,這兩者在本質上是「一模一樣的」,應追求相同的核心目標和理念。他強調每個人名字背後的意義,都是父母與祖輩的期待,並引用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中「不要忘了你的名字,否則你就找不到路回家了!」,指出個人身份認同與生命根源連結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名字「立恆」為例,闡述其蘊含「立德、立言、立功,還要立恆」的深意,並將此與法藍瓷瓷器「百年不變形、不變色、不變質」的特質相結合,期許法藍瓷能千年後仍能傳遞保護自然、愛護自然的訊息。
「以瓷載道」:法藍瓷的品牌精神與人文傳承
作為國際知名的藝術瓷器品牌,陳立恆指出,法藍瓷的核心精神源自於孔子的「仁愛」思想,結合「敬天、敬地、敬人」觀念,以及師大首任校長劉真所提出的「科學求真、人文求善、藝術求美」理念,融合成「仁、天地人、真善美,以瓷載道」的品牌精髓。他深情表示,製作陶瓷不僅是為了創造美,更是為了傳遞一個訊息,讓千年後的子孫在發掘這些作品時,能感受到上一代人對環境的關懷與善意。
從代工到品牌:高失敗率煉就的企業韌性
陳立恆早年投身國際精緻禮品業逾三十年,曾為世界頂尖品牌進行OEM與ODM代工,公司員工數曾高達數千人。然而,他有感於代工產業如同「隱形人」,遂毅然自創品牌「法藍瓷」。
「談及創業的艱辛,其實失敗是常態。」他揭露法藍瓷產品開發的嚴格篩選過程,設計圖稿需經全球代理商評分,再進行打樣與生產。但即便經過層層關卡,最終真正在市場上暢銷的產品僅有4%,其餘96%都可視為失敗。正是這種高淘汰率的磨練,讓團隊更精準地掌握市場需求與成本控制,將失敗轉化為寶貴的經驗與智慧,這也是法藍瓷能夠持續創新的核心所在。
屢敗屢戰:高科技投資的「情感」代價
除了法藍瓷的成功,陳立恆也大方分享其在高科技領域的多次投資失利。他過去投資的面板技術雖被蘋果採用,卻因專利期限與訴訟問題,僅獲利五年。曾領先馬斯克預見可回收火箭潛力,卻因技術迭代和專利過期而錯失先機。
但最令他心痛的是投資蘇聯「水上飛機」的經歷。該計畫因「海象不佳」無法飛行而告吹,但更讓他「痛哭」的,並非金錢損失,而是長達八年與蘇聯工程師們建立的深厚友誼與信任,最終發現被欺騙的痛楚。
「我哭的是那個友情就再見了。」他語帶哽咽地說,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在商業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信任,其價值有時超越了金錢的得失。「失敗太多次了,一定要想一個好方法,讓它不會再失敗」。
軟實力的重要性:管理、人才與溝通的藝術
陳立恆強調,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他引用臺大管理大師許士軍的定義:「管理就是群策群力,以竟事功」,指出一個自由平衡的組織,才能真正激發「群策群力」。他進一步解釋「文」的涵義,源自《易經》的「物相雜」,意指人與人、事、物之間的互動,這亦是建立品牌與獲得尊重、信賴的關鍵軟實力。
在人才選用上,他有獨到見解。過去曾提出一道面試題:「如果你身無分文,但今天一定要從台北到台中,怎麼辦到?」 許多人會想到向他人求助,但他強調,最理想的答案是「靠自己」。例如,聯繫搬家公司提供免費幫忙,以換取順風車到目的地。這類答案顯示應試者懂得「先付出,才得到代價」的價值觀,這對於企業領導者而言至關重要。
在溝通方面,陳立恆特別強調「三分鐘震撼法則」。無論是重要會議上的發言,還是對客戶的產品介紹,如何在短短幾分鐘內「觸動人心」、激發對方興趣,是專業人士必須掌握的技巧。他以自身向採購(buyer)推銷法藍瓷的經驗為例,強調事先做足功課,摸清對方關心的核心利益(例如:能否賣得好、賺錢),並在開場時表現出對對方時間的尊重,便能有效吸引注意力,讓談判成功。
講座的最後,陳立恆更以個人生命經歷鼓勵與會師生,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及時表達愛與感恩,這不僅是做人的根本,更是讓生命豐盛、讓企業擁有溫度的重要力量。因為唯有懂得付出、尊重,才能在商業競爭中,建立被尊敬、信賴、歡迎的永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