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系列 講座「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陳沁紅教授」- 臺灣音樂資優教育之人才培育
臺師大EMBA 9月22日藝文大師講座很榮幸的邀請到臺師大音樂學院院長陳沁紅教授,來為我們的學長姐分享臺灣音樂資優教育人才培育的經驗!
陳院長在演講一開始即為大家演奏小提琴《查爾達斯舞曲》,令在場學長姐聽得如癡如醉,隨後並介紹過往學習音樂的歷程。陳院長指出,當今臺灣音樂界的發展和整體社會潮流的演進關係密切,其最初可溯源自日治時代,當時民間有不少音樂人才選擇留學日本,並在歸國後成為除政府方面的師專以外推動民間音樂教育的主力。爾後當國民政府來臺時,也帶來了一批音樂的菁英人才,可說再次為臺灣樂壇注入一股勁流。
時間拉回到陳院長的學生時代,她於民國68年考上臺師大,由於當時國內音樂教育人才相當缺乏,在大一時便在校方鼓勵下到由臺師大輔導成立的古亭國小音樂班授課,而全臺有開設音樂系的大學,還只有臺師大、東吳、東海、文化四所而已。當時的音樂班稱作「音樂實驗班」,當時的學生為了進入音樂系的窄門,在一展長才之前,還需通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就陳院長的自身經歷來說,她高中時為了要考音樂系,常在半夜時由準備就寢的母親叫她起床,隨後開始唸書到凌晨四、五點。然而事過境遷,今日國內音樂系的入學管道已相對寬敞許多。
陳院長也向眾人闡述她在音樂、教育界的種種觀察,近年來各地的音樂班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由於政府經費分配因素,如偏鄉、離島等地方,可能很多年才會培養出一位人才,這便牽涉到所謂資源分配的效率問題。陳院長認為,將資源著重使用在菁英人才的事前發掘或許會是較實際而有效的方法。而該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出潛力新秀呢?陳院長指出應以新生代的求學階段為重點,即學校應在相關課程中慢慢導入音樂成分,並盡量提供孩子接觸音樂的機會,如此一方面能避免孩子錯過開發潛能的關鍵時期,也能讓其維持對音樂的長期興趣,至於專業科目、技能等訓練則留待後日而有次序之分。
陳院長藉由分享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來啟發學長姐在職場上的管理方式。鼓勵學生勇敢挑戰,適時的繞路、轉個彎,有時對學生的生涯發展未必不是件好事。雖然蹲低是為了跳更高,但當學生遇到階段性的瓶頸時,應協助學生在改善技術時嘗試求精不求量,以求紮實而穩健的進步;若是面臨自信上的問題,則可讓學生從小型規模的演出開始,逐漸培養面對群眾及調適自我的能力;如果是根底、個性等能力的問題,則可以和學生溝通並表達自己的想法,期間或可嘗試鼓勵學生朝相關領域發展,而非一定要執著於演奏。陳院長曾教導過一名相當傑出的小提琴家──曾宇謙,陳院長在講座中也分享與其交流的經驗,來期勉大家。成名在望之前,音樂人仍必須時刻培養好自身的能力,透過日積月累的訓練來提升演奏的技術及程度──現今知名的音樂家很多都是神童,他們的技術彷彿與生俱來,是以在最初便能獲得各種舞台,然而技術實不可能無限提升,因此縱使我們並非「天才」,也仍能透過不斷的來提升技術,進而把握更多演出的機會。陳院長向學長姐描繪出人才培育的藍圖與成果。衷心期望在座的學長姐能夠在本次的講座中獲得各種啟發!